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河北治水探访】迁安:被“海绵”改写的城市肌理

2019-01-07 13:1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迁安:被“海绵”改写的城市肌理

【河北治水探访】迁安:被“海绵”改写的城市肌理

迁安市一处建设过程中的雨水箱涵。 通讯员陈儒摄

[阅读提示]

一块块透水砖、一条条植草沟、一段段生态堤岸……迁安变了,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整座城市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2015年,迁安被纳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3年多时间过去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已经显现:径流控制全面达标,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积水全面根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

海绵城市建设至今,迁安的城市水文章也在书写新意。

【河北治水探访】迁安:被“海绵”改写的城市肌理

经过海绵化改造的迁安市主干道钢城大街。 通讯员陈儒摄

“海绵”技术 超八成城区会“呼吸”

2018年12月4日,迁安市人民广场停车场。打开阀门,养护工老张开始浇上冻前的最后一次水。老张脚下,植草砖空隙间钻出来的小草,在冬日暖阳照射下,依然泛着绿意。

“这个停车场,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停车场没啥区别,但在地面以下,结构复杂着呢!”老张说。

8厘米厚的植草砖下,依次铺设有5厘米厚的中砂、3厘米厚的粗砂、16厘米厚的透水混凝土、30厘米厚的碎石,而后才是原生的大地。

“铺设这样的结构,就是为了让雨水和大地充分接触,让一部分雨水渗透下去,重构生态水循环。”迁安市住建局副局长李扬说,建设海绵城市,实质上就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方式的革新。

传统方式下,城市与自然的关系经常被忽视,“宽广场大马路”备受推崇,建设行为“重地上轻地下”。尤其是地面大多采用硬化铺装——水泥或沥青路面,造成雨水和大地隔离,地表形成径流,雨水甚至会变成“猛兽”,引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李扬介绍,在迁安市,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的硬化地面改变了自然汇流条件,主城区内一度存在着41处内涝积水点。

2015年4月,迁安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始阶段,迁安也面临重重考验:管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设计落地性差,缺乏与社会资本打交道的经验……

“但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打造‘魅力水城’的动力十足。”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介绍,迁安是座因矿而起、因钢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这座城市新的努力方向。海绵城市既为迁安提供了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带来了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迁安早在本世纪之初就迈出了治水的步伐,此前该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城”:城市“母亲河”——滦河已形成14平方公里水面和6800多亩可供开发建设的岛屿,治理之后,区域防洪、资源利用、生态补给、城市景观等相得益彰。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让迁安治水的步伐再上层楼。针对自身短板,该市从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大学等机构聘请了技术支撑团队,高标准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提出了统筹“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治理方案。

防止形成内涝,核心是控制雨水形成径流,其途径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迁安本身是滦河冲积平原,土地具备高渗透性。由此,该市更多地采用了“渗”的方式来建设“海绵体”。

迁安先后完成了居民小区和公共建筑区改造项目94项,人行道和绿化带改造项目60项,改造了200余万平方米绿化景观、34万平方米人行步道。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块块下沉绿地……迁安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了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2018年7月24日,台风过境给迁安带来一场强降雨。十几个小时内,市区累计降雨量达108毫米。然而,监测显示,试点区内昔日那些积水能淹没汽车排气筒的39个积水点,无一积水。

历经三年多的努力,而今迁安26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已经有21.5平方公里经过了海绵化改造。城市“海绵化”改造比例超过82%,迁安走到了全国前列。

PPP模式 把一批项目交给市场去做

冬日里的三里河,少了花花草草的喧闹,却更清晰地显示出这里发生的改变。

过去,这里河道狭窄,不仅排涝能力差,而且雨污合流直排河道,污染较为严重,其穿城而过的一段黑臭水体,还在住建部挂了“号”。

而今,拓宽后的河道,堤岸整齐,植被密集,河水清澈见底。河流两岸已经成为休闲游憩场所,即便在冬日里,仍然吸引了许多前来休闲、锻炼的居民。

“这些城市生态景观项目,得益于我们和社会资本改造的60多公里长的排水管网,让排入河道的水质大为改善。”迁安市住建局局长张小彬介绍,过去迁安市的排水管网有很多未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会一同排入三里河。

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市将海绵城市可经营项目和非经营项目进行合理搭配,采取将PPP项目整体打包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建立起了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2016年2月,迁安启动PPP竞争性磋商,14家企业及企业联合体通过资格预审。清华同方联合体中标,随后成立了迁安市华控环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7月,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全国第一个海绵城市PPP项目顺利落地。

迁安对18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分类,把其中涉及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公园绿地的76个项目留给政府,把三里河流域治理、管网和公建区改造等113个项目整体打包,交给华控公司实施。

迁安市的排水管网,由此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市区19条主要道路的69条排水管网被纳入提标改造范围,新建雨水管网28.8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3.3公里。

与此同时,纳入PPP项目的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工业污水厂新建工程也在快速推进。原来流入三里河的污水,开始通过新的管网被引入到这些场所进行处理,减少了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了清水入河。

而今,三里河6.6公里的城区段,两岸已被打造成生态廊道,河道基本实现生态化,黑臭水体消失;6.8公里长的下游河道也进行了综合整治。

而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和蓄积起来的雨水,也分别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中的再生水,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的洒水、冲洗,园林绿化灌溉,热电公司生产用水,三里河河道景观补水等,每年用量600多万吨,利用率达50%。

迁安市此前未尝试过任何PPP项目。“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敢不敢把城市内涝问题的治理,以及河流的治理等交给市场去做?”张小彬介绍,迁安的城市治理方式在悄然生变。

以前,迁安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决策、投资、建设、维护全部由政府部门自己承担。海绵城市建设启动之后,迁安市的政府角色开始从全责主体变为购买服务、监督实施、考核付费。

用好PPP模式,迁安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探索,包括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对PPP项目做好设计;优化政企合作方式,对项目日常经营“不插手、不干预”;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提高合作效率等。

把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投标方的竞争和对方案的不断优化,迁安市的试点项目投资从最初估算的33.98亿元下降为24.56亿元。

通过因地制宜探索,迁安在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文化等方面全面完成了试点任务。

升级管理 借助智慧平台建长效机制

迁安市规划展馆三楼,一间装有多媒体设备的房间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里就是全市海绵设施的‘中枢’系统所在。”李扬介绍,为了实现对海绵城市的智慧管理,他们建立了迁安市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

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可以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监管;可以形成内涝预警,并根据汛情进行调度和辅助决策;还可以让管理者快速查询管网诊断信息,及时处理管网缺陷等。

进入新的一年,迁安的海绵城市建设,一边等待着即将到来的验收评估,一边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该市准备的验收材料,每一套都能把一个中等大小的纸箱装得满满的。

“迁安不仅建成了一座海绵城市,还收获了丰富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迁安市市长韩国强介绍,该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归纳出了一套“4185”建设模式。

“政府怎么组织、方案怎么确定、社会资本怎么合作、工程怎么管理……”据他介绍,这套模式包括4种建设理念、1条建设路径、8个建设经验、5方面建设教训。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