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人生况味)

2019-01-06 18:06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在两岸艺术界,王侠军是传奇。

  34岁前,他是电影设计、男主角、导演;声名鹊起时,却赴美国学习玻璃工艺。1994年,他创办琉园。他的琉璃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等多家知名博物馆收藏。2003年,50岁的王侠军再次转身,投入瓷器创作。

  他读过一本关于青花瓷的书,讲中国瓷器曾经统领世界经济。他还读过一本关于白瓷的书,讲17世纪时欧洲人派了很多传教士到景德镇,用30年学会做白瓷。“对我来讲,50岁之后想寻找创作的另一个面向。革新民族工艺,是我重要的使命和理想。”王侠军说。

  “传统瓷器是优雅的、委婉的。”王侠军期待可以加入担当和刚毅。瓷在东汉末年工艺成熟,“1800年来,瓷永远是筒状的腔体。我们希望工艺重新再振兴。”何谓“再振兴”,按照他的设计,有直线、棱角、悬空……

  这是前无古人的畅想。他跑遍世界各地一两百家窑场,没人能制作出。因为瓷器经1300摄氏度的烧炽,瓷土会软化、变形、龟裂,产生15%的收缩,只有筒状才能均匀吸收,“直角会塌掉……”

  “全世界都说不行”,王侠军建窑自己烧。这一烧,就是三年。他为每个作品量身定做辅助的支架角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再试,瓷器终于“站”了起来。2005年11月,王侠军瓷器创作第一次公开亮相,垂直、平面、镂空雕花、悬空等罕见技法,引发业界轰动。

  那三年让王侠军对材料、对生命都有新领悟。“中国人说天工,讲得真好。某些东西比如窑变,谁能控制?我们是人,我们只能做到人的极致。”要做到人的极致何其难也!“永远只差一点点。为了这一点点,不知烧了多少遍。”有时,只是一条比线还要细的裂缝,甚至收藏者都没看出来,但王侠军不能完工。“对我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有这条裂缝就是0分。”

  王侠军的作品大多是白瓷。在王侠军眼中,白瓷是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符号。他足足烧了10吨的瓷土,才找到了梦想中的白。

  王侠军很多创作饱含中国意象。他希望烧出中国的盎然、端庄、自信,烧出中国君子式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他的《荣耀八方》,创意来自中国的传家宝,“藏着家族的温馨记忆,藏着对下一代的期许,顶天立地、充满活力、内敛谦卑。”他的《枫桥夜泊》,一口钟嵌进船里,令人情不自禁吟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喜爱的作品《临江仙》灵感来自一次散步。“我每天清晨在基隆河边散步,常看到夜鹭。它一动不动立于水面,有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王侠军说,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自己。明明做着导演,却跑去学玻璃,然后又跑去做瓷器。三年,没人了解,没人理睬,正是那种孤寂的感觉。“是非成败转头空。独立江边,孤寂中有昂然、有自信,带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气概”。

  如今,65岁的王侠军时刻提醒自己,永葆追求极致的热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06日 06 版)

(责编:关喜艳、周恬)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