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研學“天書”20多年 民間奇人將詩詞“翻譯”成甲骨文
魚 陳繼萬的甲骨文書法。
虎
鳳
特別的祝福,送給揚子晚報讀者
應紫牛新聞記者的要求,陳繼萬用甲骨文寫了對揚子晚報讀者的祝福:“祝福揚子晚報讀者,新年大吉,萬事如意。”
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學也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對很多普通人來說,甲骨文艱澀難懂,形同天書。然而,對於66歲的南京市民陳繼萬來說,甲骨文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自學甲骨文,並且嘗試著甲骨文書法的書寫,如今,他拿到一塊骨刻片,很快就能將上面的甲骨文翻譯成美妙的現代文字來。陳繼萬本是一名機車司機,也是南京最早的動車司機培訓師之一,一次偶然的邂逅,開啟了他和這種古老而神秘文字的緣分。
純屬意外
一次偶遇,他迷上了“天書”甲骨文
今年66歲的陳繼萬並非科班出身,也不是專業研究甲骨文的,迷上甲骨文純粹是一次意外。
二十一年前的1998年,是甲骨文發現100周年的紀念日。那時的陳繼萬,因為擅長書法藝術,也愛研讀一些書法藝術的理論與鑒賞,寫過30余篇書法理論的小文章,而頗受一些朋友的推崇。當時的一本雜志《雨花石》的編輯向陳繼萬約寫一篇紀念文章。
彼時的陳繼萬其實對甲骨文學是一無所知,搜羅了一些資料后,便動筆寫作。哪知寫著寫著腦子裡一片空白,沒寫幾行就寫不下去了。為此,陳繼萬隻能請編輯寬限時日,他要沉下去,將甲骨文的來龍去脈徹底搞個清楚。
就這樣,陳繼萬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成天泡在南京的各大圖書館裡,翻閱大量的圖文資料,還真收獲了不少心得。他這才知道,甲骨文發現者可能是清朝的王懿榮。這位清末祭酒司在自家病人的藥方中發現一味龍骨藥料,上面的符號很特殊。他憑借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對考據學的喜好,斷定“龍骨一定很古”。經過王懿榮的搜集和研究,他從龍骨藥料上面的特殊符號裡讀出一些字來。王懿榮的這一發現還把當時被稱為龍骨的這味藥,從身價幾文錢一兩推升到以黃金論價錢。
陳繼萬又查閱了大量“甲骨四堂”(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的相關資料和后世一些甲骨學大家們的學術成就,最終順利完成了這篇文章。
原本以為寫一篇文章就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年的某天,陳繼萬到一處景區旅游,看見山坡上的碑刻,聯想自己以前的研讀,甲骨文近在咫尺,徘徊在碑刻前,久久不能釋懷。陳繼萬開始對甲骨文痴迷起來,漸而轉向成為甲骨文的忠實擁躉,並開始深入鑽研,不斷付諸文字,表述自己在甲骨文研究與甲骨文書法藝術鑒賞上的獨到見解,吸引來了專業人士的關注。
業余高手
精研書法,嫁接上甲骨文后更有魅力
陳繼萬酷愛書法,退休前,他下班后最大愛好就是練習書法,退休后有更多的空余時間,都用來寫字畫畫。
“在查閱甲骨文資料時,發現一些大家用甲骨文寫出了許多甲骨文書法作品,這使我喜出望外。”陳繼萬告訴紫牛新聞,他那時就想,何不模仿他們寫寫,看看到底怎麼樣。最初他寫出來的甲骨文字太毛糙,不成熟,隻能自我欣賞﹔但日積月累,他的甲骨文書法越來越成熟。
陳繼萬並不滿足於模仿,他開始從頭學習起甲骨文。“甲骨文字雖然有近五千,然而大家形成共識的甲骨文隻有一千多個,其他的字有爭議。而要用這些能被認出的甲骨文來創作一幅甲骨文作品,並不是易事。”陳繼萬說,要創作作品,首先要認識這些甲骨文,他接觸甲骨文時已40多歲了,記憶力也不太好,持續練習寫,反反復復,越積越多,終於能認識上千個甲骨文。如此,陳繼萬已能熟練創作甲骨文作品了。
記者看到陳繼萬用甲骨文書寫的蘇軾的四句詩:野客歸時山月上,子來何處問行藏﹔不解丹青追世好,樽酒聞乎頭一昂。看起來筆法流暢,結局合現,張弛有道,頗有大家風范。而這只是陳繼萬用甲骨文創作的無數作品之一。
20多年來,陳繼萬的甲骨文知識積累得多了,他嘗試著用甲骨文寫些書法作品,參加全國、省、市組織的書畫藝術活動,獲得了一些獎項﹔由他執筆的十多篇甲骨學研究文章,也相繼得到發表。
在江蘇省甲骨學會會長徐自學先生和嚴東籬副會長的引薦和指導下,陳繼萬不僅認識了很多甲骨文界的大咖,對甲骨文的認識有了很大長進,還被多次邀請參加國際甲骨學和甲骨書法藝術研討大會。他以業余專家的身份取得如此成績,業內專家都為之驚喜。長期研究甲骨文的江蘇省甲骨文學會福會長、南京甲骨文學會會長、南京曉庄師范學院的陳愛民教授告訴紫牛新聞,“陳繼萬先生算得上業余愛好者裡的高手,確實很努力。”
老陳外傳
他曾是南京最早動車司機培訓師
1953年出生於安徽省全椒縣的陳繼萬,讀完高中后下鄉參加勞動,因表現突出被推薦到蘇州鐵路司機學校讀書。畢業后,陳繼萬被分配到南京鐵路上工作,在鐵路上負責機車的維修。生性好學的陳繼萬,一邊上班,一邊自學,並進入南京大學夜大學習,1991年畢業。
“我就是喜歡折騰,愛學習一些新鮮的東西,比如書法,比如甲骨文之類的。”陳繼萬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在夜大其實學的專業是政治,但他不滿足於本專業,而是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
他還曾在一家鐵路職業學院教授火車發動機課,教了兩年多。2004年,滬寧線高鐵開通前夕,因為缺乏司機,陳繼萬又客串起了培訓老師。“那時高鐵的每個車廂裡都裝著沙袋,在滬寧線上試路,抽調了火車上一些年輕又有經驗的司機培訓,我作為一名資格較老的機車工程師,也是其中一名指導老師。”陳繼萬說,從南京到上海,第一批帶了30多名徒弟,一天跑兩趟,一次就是3個月,分別帶了兩批,這一跑就是半年多。“后來領導考慮到我年齡大了,工作也辛苦,就讓我下來了。”陳繼萬說,自己見証了中國鐵路的飛速變化,眼見一點點積累而得到今天的成就,也因此不斷提醒自己學無止境。
新聞延伸·專家說甲骨文
1600多個甲骨文常用字,認全要花10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