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轮在长江瞿塘峡行驶。
文振效摄(人民视觉)
百姓从身边环境变化中,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
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成为流域内民生保障的重要机制
“放下伐木斧,拿起种药锄。”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的经济模式,因为长江的改变,而彻底改变了。
作为滇西北最大的林区,曾经的鲁甸,58个木材加工厂、270多辆运输汽车、几千头犏牛直指原始森林。
而随着金沙江上游实行天然林禁伐,“木头财政”难以为继,鲁甸乡把重点转移到药材种植上。“现在的鲁甸,90%以上的农户种植药材,种植大户100多户。”鲁甸乡党委书记余永康说。
如今,鲁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80%。与此同时,鲁甸乡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77%。生态补短板,民生不掉队,林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高山到平原,从峡谷到大湖,3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和民生共进退,保护与发展共提升,显著提升了沿江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变化看得见
昔日临江不见江,今日江滩蝶变城市绿色客厅
武汉,因江而兴:长江在武汉境内流程长达145公里,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一度让江城居民尴尬的是,过度开发不仅导致临江不见江,甚至直接阻碍大江行洪。
痛下决心,武汉对两江四岸开展综合整治。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昔日的杂屋滩涂如今变成总长46.9公里、面积527万平方米的滨江绿化带,成为这座城市的“绿色客厅”。
绿色蝶变,无处不在。
在安徽马鞍山钢铁集团姑山矿员工王顺眼皮底下,姑山矿也迎来了喜人的蜕变。“当时周边的老百姓怨声载道,经常找矿区要求解决问题。”王顺说,2002年开始,他就和同事们“种点小树,小打小闹,慢慢地形成了规模”。
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姑山矿生态重建区、生态经济林园区等加速成型,“有些区域甚至恢复到可以建设蔬菜大棚”。
33年来,红嘴鸥不远万里跋涉到昆明滇池周边越冬。“我在河边住了11年,变化看得见!”在旁观鸟的居民邓雅文说,刚搬来时,打开窗子都能闻到臭味。如今,河边散步的民众越来越多,汇入滇池的广普大沟映华段已清澈见底。
不仅是广普大沟,昆明官渡区已全面完成姚安河等4条河道的整治,达到了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从劣Ⅴ类到Ⅳ类水质,3年来,滇池水质实现三级跳。曾经的高原明珠,正被渐渐擦亮。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8年1至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较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比例1.8%,较2015年下降4.6个百分点。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局良好。老百姓从身边的环境变化中,有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后顾之忧巧解除
转型不搞一关了之,算好民生账
“本以为,自己的投资是丢进长江了。”江西九江人林斌与他人合伙经营的小码头,是长江干线1361座被关停和整改的码头中的一个,“大家已经做好了有大损失的准备。没想到政府没有简单地一拆了之,而是把部分符合规范的小码头整合成一个大码头,还成立了九江航运公司统一负责经营管理。十几家整合成一家后,不像之前那样小打小闹,整个运力和效益反而提高了。”
同样获得补偿的,还有禁养区养殖场。2016年以来,九江市各级财政共投入3.12亿元,用于关停退养畜禽养殖场补偿。
长江大保护不仅没有弄丢饭碗,还催生了新的经济业态。
“因为严格的岸线保护和养殖场的治污要求,沿江的有机肥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九江礼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说。围绕生物有机肥,公司的农业产业化基地达到了2600亩。目前,九江6家有机肥生产企业年可消纳农业废弃物9.8万吨。提升粪污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还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
破解“化工围江”,多个省市为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迁移订立了时间表。
“我们主动介入企业关改搬转全过程,一手抓关闭拆除、一手抓帮扶服务。”宜昌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局长谢天星介绍,通过转岗安置、政策托底、职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已有30家化工企业完成人员安置。
在田田化工,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经耐心细致沟通,482名员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终止协议;投入2600余万元,用于保障职工退休金、养老保险;举办6期转岗培训,组织8次专项招聘会……周到的帮扶服务,妥善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当初听说要下岗,差点急死了。”原田田化工职工陶伟说,如今他已在湖北京山一家化肥厂重新上岗,月薪7000多元。
民生改善实打实
贫困发生率降低近一半,居民收入连年增长
在地处长江上游的赤水河,2018年2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签署协议,按照1∶5∶4共同出资2亿元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分配比例为3∶4∶3。同时,企业也在发挥作用。2018年6月,赤水河沿线4家酒企共向上游的云南镇雄捐赠2400万元,用来支持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工作。
上游的保护,为下游发展护航;下游的发展,带动上游一起进步。3年来,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成为流域内民生保障的重要机制。
2016年,江西上饶县获得流域生态补偿资金800多万元,用于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森林质量提升等民生工程。也是在那一年,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当年及2017年共投入资金47.81亿元。
长江经济带内部的发展差异,为产业转移合作提供了空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江浙沪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中上游地区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长江的黄金水道,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黄金通道。
瑞昌,是长江入赣第一站。
2017年初,中国林业集团投资建设的中林华中木业产业园落户江西瑞昌市。在产业园总经理江美文看来,进口木材和家具出口的中欧班列及江海联运,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没有产业的兴旺,就没有这几年就业岗位的大增长,也就没有财政收入的稳步提升。这也是政府加码民生投入的底气所在。”瑞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畅通省际“断头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医保异地结算不断完备……大大小小的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同样是长江经济带亿万人民群众切身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