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支付牌照买卖江湖:半年价格缩水50%

2018-11-06 22:02 来源:网络整理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原标题:支付牌照买卖江湖:半年价格缩水50%

  支付牌照买卖江湖:半年价格缩水50%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移动支付水平领先全球,在这种背景下,代表着“通行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一直是稀有资源。

  然而,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已经大幅降价,甚至缩水50%。

  一位圈内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确实在降温,以前全牌照成交价在8亿元—10亿元之间,现在全牌照3亿元—4亿元就可以成交,即便如此也是有价无市。”

  中金支付品牌总监兼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李辰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证实,“支付牌照价格确实在回归理性,这也是市场的大势所趋。”

  从“一牌难求”到“有价无市”

  有统计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长率上来看,第三方支付都是风口上的行业。

  在2011年-2015年,央行共发放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在2016年支付牌照暂停发放,并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

  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共238家,也就是说央行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名单已增加到33家。

  在广阔市场与“稀缺”资源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近几年一直被热炒。

  今年年初,《证券日报》曾报道《支付牌照买卖江湖》一文,当时坊间传闻全牌照最高可以叫价30亿元,但均价12亿元左右被业内认为是合理价位。

  就连小米、恒大、唯品会等公司的支付牌照都是通过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获取。而这些大型企业收购支付牌照的主要目的是为业务提供便利,同时掌握更多的大数据。

  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热度开始冷却。可以看到已知的案例是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网传花费仅2亿元—3亿元。

  “牌照价格分很多维度和具体业务,但即便是最值钱的业务也开始降价了,且成交量也非常低。”有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基本上是有价无市。”

  支付领域“双寡”格局的形成使需求方减少,是支付牌照冷清的原因之一。

  有数据统计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占率占据主导地位,两家企业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占比高达92.71%,剩余7%的市场份额由200余家公司抢夺。

  京东、百度、苏宁、国美、唯品会、滴滴、美团、平安、万达、拼多多早已纷纷入局,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机构、电商、地产企业、通信企业等各行业“龙头”,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都占有席位。

  “随着巨头布局完成,市场份额已被瓜分殆尽,新入局者很难再分到‘羹’,需求方减少,价格自然也跟着降低。”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与此同时,在强监管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加速洗牌也迫使牌照交易市场回归理性。

  业务模式回归本源发展面临新机遇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是监管落地最早的,且呈现日趋严格态势。

  2017年8月份,央行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文件要求,截至2018年6月30日,所有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需全部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2017年12月份,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条码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这意味着支付机构业务模式完全回归本源,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用途仅剩下商户与用户间单纯的支付通道。

  仅今年,就有《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反洗钱现场检查数据接口规范(试行)》等多个法规、文件发布并生效。

  2018年6月份,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入来源主要分为支付手续费、备付金利息收入、增值服务收入三类,而支付手续费本身属于低毛利业务,备付金业务收入则是利润来源之一。

  另一方面,监管对于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18年以来,央行累计开出罚单超过60张,处罚金额也在刷新记录。

  “监管持续加码,市场规模大、实力强的玩家必然等到最后,‘屯炒’牌照的已经很少出现了。”,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而回归本质后的第三方支付,也并非“无利可图”。

  李辰鹏认为,未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新零售和产业链都有很好的机会,具体产品路径上建议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账户为基础,进一步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和资金管理服务;二是以“票”为依托,实现“金融票”和“财务票”的融合,促进公司财务管理升级;三是以新技术为方向,在消费升级和B端产业链中获取新的机会。在引领未来的技术变革中,大部分是生产力,而大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支付机构未来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责编:杨曦、仝宗莉)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