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生活 > 娱乐 > - 正文

总是在搬家的故宫文物,什么时候能回家?

2018-11-19 07:37 来源:互联网综合
东方财经 更多文章>>

原标题:总是在搬家的故宫文物,什么时候能回家?

故宫博物院自1925年筹建以来,从陆续清查回收被溥仪等人带离的故宫文物开始,直到大张旗鼓运行6年后,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战乱焚毁,文物们又经历几次大型的迁徙转移,历时十余年。后来部分辗转台湾,好不容易在台北故宫觅得一片安静地待了几十年,前两天又听说台北故宫闭馆三年,文物即将南迁嘉义。

似乎从故宫博物院筹建开始,故宫的文物们好像就没过过什么安定祥和岁月静好的日子。

1.

九·一八事变后,京津危急,联想到70年前圆明园的那场大火,加上当时华北各高校纷纷请愿南迁,以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马衡为首的一众故宫的老学者们,提议也将故宫中保存的珍贵文物南迁。

然而这个提议刚刚传出的时候,立刻受到舆论的反对,反对的声音中包括不少有识之士,比如鲁迅和胡适。鲁迅曾在杂志上发表“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的讽刺诗句。胡适则是担心文物在运输路途中的损坏或偷盗,他更寄希望于通过国际干预来保障文物安全。

反对和抨击愈演愈烈,北伐大将李左翔要求拍卖文物,购买500架飞机用于抗日。故宫内部的分歧也很严重,古物陈列所前所长周肇祥等人还发起“北平民众保护古物协会”,在太和门集会宣言“誓与国宝共存亡”,并给支持和参与南迁工作的人员打骚扰电话、寄恐吓信,甚至鼓动人们将出入故宫的各个大门给堵了起来。

主张南迁的人们一边忙得焦头烂额,一边应付故宫内外各种反对的浪潮。日本人也来插一脚,在报纸上公开发表言论,“此等宝物,由中国国家或民族保管,最为妥当,诚为当然之事。然现处政局混沌状态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为致力,以尽保管责任,盖亦数之自然也。”

值得一提的是,提出南迁主张的马衡馆长,有一个儿子马彦祥,是家中的次子,时任天津《益事报》“语林”副刊的主编。北京城内局势一天天紧张时,马馆长正和故宫同仁忙于文物清点装箱,每天为不同性质文物包装绞尽脑汁。马彦祥却在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跟父亲唱反调,他在文章《旧事重提说古物》中说:“因古物之值钱,结果弄得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束手无策,这种现象,想起来实在有点好笑。我们国难一来的时候,不是大家都众口一词地说‘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么?现在为了一点古物,便这样手忙脚乱,还说什么牺牲一切,决心抵抗?要抵抗么?先从具有牺牲古物的决心做起!”

此时的马彦祥根本不会想到,4年后,他却也冒着战火,参与到了押运故宫文物南迁的行列之中。

2.

同样“口嫌体直”的,还有最初不赞成文物南迁的、故宫博物院秘书处的吴瀛,故宫博物院的创办人之一。

1933年1月,山海关失守,北平城内,烽烟即来,故宫博物院紧急申请获准南迁计划,吴瀛临危受命,出任文物南迁总押运官。但由于反对南迁的人员发动搬运工会抵制,使原计划当月开始的南迁行动被迫推迟。

直到2月5日晚,北平全城戒严,第一批文物才终于在100多名荷枪实弹的宪兵与警察的护送下,从神武门广场出发,被运往前门西站装上专列。2月6日凌晨,列车秘密启行,为躲避日军,特意绕道西南,再由西至东,运抵上海。从2月6日起至5月15日,这场中国史上最大的国宝大迁移,第一阶段共分为5批次先后运至上海,共计19557箱(其中故宫文物13491箱,北平古物陈列所、太庙、颐和园、国子监等托运托管6066箱。)

由于出行匆忙,前方路途未知,后又有日军轰炸,为抢救文物,负责押运的约20名故宫专家们只能匆匆告别家人,便踏上迢迢南迁路。文献学专家欧阳道达在《故宫文物避寇记》中描述当时的情景,“溯当日抢运文物出京工作,其仓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际,间不容发。”

文物成功南迁后,为了保证其保存环境的专业和安全,国民政府专门在南京朝天宫新建了一座文物收藏库房。库房为钢筋水泥建筑加山洞,密闭式结构,还装备了空气调节设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库房之一。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南京朝天宫库。随之一起入库的,还有不少陆续从其他保管机构迁来的文物,比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几百箱珍贵古籍,其中还有64箱梁启超的寄存书籍。

3.

早在1932年年末,故宫工作人员专注文物南迁的时候,几位英国收藏家对故宫的文物产生了兴趣,在跟教育部和故宫方面的多番沟通后,他们开始筹划在伦敦举办一场大型的中国艺术展览。

1935年6月,上海招商码头,那志良等数位故宫人带着700多件南迁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国“萨福克”号远洋舰,远赴英国举办的故宫文物展。赴英的那年,那志良才26岁,但他17岁就“入宫”,参与清室善后委员,此时已经是经验丰富的博物院“老人”了。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的中英工作人员与“萨福克”号舰长等人合影。

当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展,是20世纪故宫博物院最大规模的海外展览,也是中国的珍宝第一次在国外系统的展览,在英国乃至其他欧洲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在剩余文物的迁移途中,故宫人们又陆续在国内举办了数场展览,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在重庆展览期间,经常有敌机来袭,因此展览说明书上有一句特别而醒目的提示“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

为1935-1936年伦敦的中国艺术展印制的《中国国际艺术展纪念图录》

不得不得的是,在这次南迁过程中,还发生过一个令人惋惜的插曲。

第一阶段南迁上海的文物,是在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主持下进行的。南迁以前,博物院报行政院备案后曾陆续“处分无关文史物品”,将一些当时认为不具备文物价值的茶叶、绸缎、皮货及部分金银器等变价处理,处理的费用则成为后来南迁行动的部分经费。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